京城面疙瘩的做法十分简单。
选用去皮五花肉,切成丁后下锅煸炒出油,再加入葱姜爆香。
随后依次下入胡萝卜丁、黄瓜丁、香菇丁、和青豆,继续翻炒。
其实这道菜最早是清真菜,用的也是牛肉。
后来汉人学会后,就把牛肉用猪肉或者虾仁替代,配菜也都根据个人喜好,进行了一些更改。
比如有放黄豆的、有放西红柿的,还有放茄子的,放什么的都有,放什么都行。
翻炒时,倒入酱油、蚝油提鲜,加适量盐以后,倒入清水大火熬煮。
这边放着先不管,让锅里的水煮开,杨振兴又开始忙活另一道菜。
首先依然是葱姜炝锅,再放入豆角段和西红柿块加盐煸炒,一直到把两种蔬菜煸炒蔫掉。
跟制作炒疙瘩一样,这时候倒入一大碗清水开始熬煮,制作成臊子。
不过杨振兴的做法并非十分地道,比较接近家常的做法。
在陕省,真正吃疙瘩面,是十分讲究的。
说到疙瘩面,发源地是陕省三原县,光绪年间,那里有一家叫做‘悦来馆’的小吃店,以经营面食为主,生意一般。
当时店里有个小伙计叫李善思,外号‘帽盖李’。
跟他的名字一样,这个人为人精干,颇有心计,没事喜欢琢磨。
他就通过观察,结合客人们的各种习惯,反复尝试,制作出了这道面,引发了轰动。
小吃店的生意也由此火爆起来。
店家让李善思以技术入股,成为小吃店股东,后来更是直接买下小店,成为了店主,走上了发家致富的路。
后来经过商贾们的传播,这道菜逐渐走出去,也就被称为‘三原疙瘩面’。
吃这道面,有人叫它‘一面三吃’,意思就是有三种吃法。
分别是干拌臊子面、过桥面和酸汤臊子面。
吃之前,都会先喝一碗酸汤,谓之‘喝汤’尝鲜。
这个汤是用猪骨、鸡骨熬的高汤,因为陕省也喜欢吃醋,于是把醋和高汤混合做成酸汤。
喝完汤,接下来就按照个人喜好,选择喜欢的吃饭。
干吃是在疙瘩面上浇上纯猪肉做的臊子,搭配适量辣椒搅拌。
第二种叫汤吃,把疙瘩面放在酸汤里涮开,捞起来后,再放入臊子和辣椒搅拌。
等于先过一遍汤,让面湿润后再吃,所以被形象的称为‘过桥面’。
最后一种,是直接把面放在酸汤里,将臊子和辣椒倒入汤里,制作成酸汤臊子面。
这种吃饭只适合在外面馆子里吃,在家的话制作过于麻烦,成本也很高。
于是家常做法就完全变了样,放弃了干吃和过桥,直接在锅里制作成酸汤臊子面。
杨振兴现在选择的做法,是借鉴了清真的做法。
因为拌面用了牛肉,炒疙瘩用了猪肉,这里再使用猪肉,就有些重复了。
索性直接做成素食,增加不同的花样和风味。
而且主食材是鸡蛋大麦,过桥不可能实现,干吃又和拌饭重复,酸汤面其实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