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十八回,八戒对比丘小儿的命运毫不关怀,唐僧为此责备他毫无怜悯之心。
由此皆可见唐僧的悲天悯人,而唐僧的丰沛慈悲心,也是取经路途上遭难的最大原因之一。由于“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是唐僧奉守的哲学,是他常常挂在嘴边训诫徒弟的话,但也因为他这样的“慈悲为怀”,无意间沦为妖魔利用的弱点,往往给予了各路妖魔可乘之机。
往西天取经的路上,众妖魔们,往往吃定唐僧这一弱点,使用攻心战术,屡试不爽。
其实只要将妖怪们的谎话逐一比对,就会发现如出一辙,情节雷同,毫无创意可言。
他们的欺瞒手段,无非是变化成老弱妇孺或者出家人,博取唐僧的同情。没有火眼金睛身为读者的我们,都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这样的情况,但唐僧却每每落入妖魔的陷阱当中。同样的事情一二再,再而三的发生,悟空在第四十回时,终于忍不住说了:
行者道:“师父,今日且把这慈悲心略收起收起,待过了此山,再发慈悲罢。
即便悟空这么说,唐僧却仍听不进去,即使到了后来,他说以后“再不自专”了,绝对会听火眼金睛的悟空的建议,但相同的情节仍然不断上演。不但与悟空的冲突加剧,也为每次的灾难埋下了伏笔。唐僧的慈悲心几乎每一次都使自己,甚至是整个取经队伍,都坠入痛苦的万丈深渊。
3.专心拜佛,西天取经
历史中的玄奘,西行求取真经是为了求得真理,而在《西游记》中,三藏固然一心要往西天取经,但他的出发点不是因为热烈的宗教信仰,而是因为君命在身。
小说中的唐僧是虔诚修持的得道高僧,照理说佛家应该是要有拯救世人于灾厄困苦之中,与化解众生无妄之劫的意念,但《西游记》中的唐僧却似乎全无此意。
他取经的目的可说是世俗的,不是祈保江山永固,就是愿圣主皇图永固,是个忠君报国的概念,这点与历史中的玄奘法师相比,真的可说是天差地远。但无论如何,他一心西行求经的诚意是确实可见的,在书中也从来没有见到唐僧兴起一丝一毫的东归之意。
4.虔诚念经,佛法高妙
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到达天竺后,他在那里访问了各大寺院,精通了大、小乘佛学教义,其造诣之深博,连天竺佛学界都为之震惊。
而回国后,在近二十年间共译出大小乘经论 75 部,1335 卷,译本无论在质或量上都超过各译家的成就,可说是华夏最伟大的译经家之一。他的一生对华夏甚至于亚洲许多国家的宗教和学术界都产生了极巨大的影响。
而在《西游记》中,唐僧表现出其佛法高妙的地方其实不多,但他虔诚念经,一心向佛的形象就是显而易见的。唐僧从小就拜入佛门,他有他身为和尚的坚持。每到寺庙,他会打理自己的仪容入内参拜,以表示自己的虔敬之心;也曾在祭赛国的金光寺与天竺国外郡的慈云寺洒扫寺塔;对于帮助自己度过难关的神佛,定会磕头拜谢;如同西方人饭前要祷告一样,唐僧吃饭前也总是要先念一卷《启斋经》才会开始用餐;他见佛拜佛,见塔扫塔,可说是个相当虔诚的僧人。
在《西游记》中,唐僧开口讲论佛法之处只有二处,一是在第六十四回木仙庵中,唐僧对四位仙翁讲道,一是在比丘国中与妖怪变成的国丈对谈,这也许是因为在《西游记》中,唐僧的佛法是否高妙并非作者的重点,唐僧脓包的凡人形象才是吴承恩所要多所着墨的。
5.持守戒律,不收财物
唐僧对于自己僧人的形象特别的在乎,他时时刻刻不忘自己是出家人,故对于避免女色、饮酒及金钱的收受这些戒条十分看重,在《西游记》中,唐僧并不曾违反这些戒条。不但不饮酒,也不收受财物。书中唐僧曾经两次饮酒,饮的都是素酒。一次是唐僧即将前往西天取经时,太宗赐酒,虽然唐僧已说自己不喝酒,但在太宗的坚持下,他不敢不饮:
【玄奘又谢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意。”三藏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饮,只见太宗低头,将御指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啊,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三藏方悟捻土之意,复谢恩饮尽,辞谢出关而去。】
第二次饮酒时,是唐僧被女妖摄去洞府,要逼唐僧成亲。妖精捧起一杯交欢酒,要唐僧喝下,唐僧心中暗自祝祷,希望这是一杯素酒,
要知道寺庙里供神敬佛用的酒,称为素酒。以区别于荤酒:白酒,高粱酒等烈性酒。
它的做法是没有经过蒸馏工艺,只是简单的将酒糟滤除,余下的酒水,放到锅里煮开,以使酒不会变质。素酒这个词语来源和华夏的戒律有着密切关系,这种粗酿的酒度数极底,不容易喝醉,和尚喝酒也就不容易破戒,所以叫素酒。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唐僧平常是喜欢喝葡萄做的素酒的,那么我们约略可以推测,古代的葡萄酒,与今天的葡萄酒并不完全一样,应该大致跟现在家酿的葡萄酒差不多,实际上就是有少量酒精成分的果汁。
唐僧虽然对自己持酒戒这点非常严谨,但对于徒弟,他的原则却没有这么的坚持,基本上在书中可见,他是没有要三位徒弟戒酒的。而唐僧自始至终,不但不杀生、不偷盗、不饮酒、不非梵行、不吃荤,不捉钱金银宝物,完全持守着佛家的十戒,真可说是一个持守戒条的好和尚。
可以看出《西游记》中的唐僧,对于出家人必须遵守的戒律,持守严谨,不但不收受财物,对于茹素和饮酒,更是不敢破戒。这点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西游记杂剧》中的唐僧相比,就显得正派许多。
所以祝守一其实对于唐僧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他觉得这个人物既有光辉的一面,也有比较不堪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