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天下承平已久,可陛下心中却容不得瓦刺这根刺。或许是因为早就向先帝许诺过要犁庭扫穴,重振大梁国威,与瓦刺一战的念头早就扎根,可惜国中没有可用之人。
当年先帝去得匆忙,国内主少臣疑,杨镇与太后为了政局稳定,将勋贵们打压得抬不起头来,如今陛下成人,到了想用人的时候,往下看去,竟是一片青黄不接。
此时陛下看到赵岐,仿佛瞧见一股清流。
可是赵岐落在保守派的眼中便是不可容忍的叛逆,定国公没说完的话,自然有人接着说。
礼部尚书苏暄出列道:“陛下,中秋诗文宴虽然比不上国宴,但是按规矩也不是谁都能登堂入室的,赵岐只是个小辈,如何能混迹于宴上而不为人知,此事不小该查。”
陛下没理礼部尚书,对赵岐问道:“朕可没那么多功夫查,赵岐你自己说说,你怎么混进来的?”
赵岐也不扭捏,陛下有问,他答道:“陛下莫恼,小臣想入仕为陛下效劳,可祖父总说小臣少年心性,定入不了陛下的眼。可小臣不信,又不能面见陛下以示忠心,便在酒市上借酒消愁,碰到一位高人指点。”
原来,赵岐总嚷嚷着要去中秋宴上见见世面,可定国公一盆凉水泼下来道:“你个毛都没长齐的孩子到宴上凑什么热闹,况且中秋宴上不比骑射,比诗文,你哪有能拿得出手的诗文?”
赵岐的确不善文,可他不甘心,他想着京城那么多落第举子,他抓来一个为他代笔不就有了,所以他便潜伏在文人扎堆的会馆,物色目标。
都听说过守株待兔,没听说过兔子往柱子上撞,可赵岐就碰到这么一只往他身上撞的“兔子”。
那名举子问道:“小将军一看就不是这里的人。”
这一声“小将军”叫的赵岐神清气爽,当下决定这只“兔子”这么美味,他就抓定了!
但赵岐面上不显,陪着“兔子”绕圈子道:“你凭什么说本将军不是?”
那举子笑道:“来这里的人不是听故事的,就是讲故事的,小将军是不像是个有故事的人,也不像是能静下心听故事的人。”
赵岐本就是在“少年不知愁滋味,欲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被人说成“没有故事”的人,与祖父骂的“嘴上没毛”,在赵岐看来毫无区别,顿时就炸毛问道:“凭什么说我不是有故事的人!”
赵岐习武,本就是一身血气方刚,如今脾气上来,当即就揪住那举人的领子,竟然将那白斩鸡般精瘦的白面书生提了起来。
可那举人并不畏惧,笑着说道:“小将军,故事随心啊。想有故事,要先有一颗心,小将军心里都不敢想,又如何心想事成?”
正是这“随心”二字点醒了赵岐。
赵岐说道:“听此人一席话,小臣下定决心,藏在祖父的马车后座里,跟着进宫来。临别前,小臣向那举人要了篇诗文,说中秋宴上讨长辈欢心。那举人也毫不犹豫地给臣当场写了一篇赋,臣不通诗文,但此文读的朗朗上口。小臣猜想应该不错,所以献给陛下。”
赵岐这番话在老学究耳中就是彻头彻尾的疯话胡话,几位老文臣都坐不住了,忍不住低声喝道:“简直胡闹!”
可陛下听得饶有兴趣,评价:“心之所想,便是事之所向。”随后带着几分揶揄道:“赵小将军这颗‘随心’倒应了太白那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错不错。”
既然陛下肯定,赵岐把腰板挺得笔直,根本不在乎老臣背后说了些什么,只是陛下那声“赵小将军”让他红了脸,也不知道是羞得,还是兴奋得。
“把那篇赋文呈上来,让朕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