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渭水几乎并行的驰道上,车如流水马如龙。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扶苏坐在金根车上,对面是容光焕发,一看就很是滋润的赵姬,和搂着嬴阴嫚小声耳语的田姬,以及缩在角落里画圈圈的戚蕊儿。
腊祭阅兵已经结束,返回咸阳的时候除了顺便拜祭渭水南岸的历代秦君的陵寝外,不再需要皇帝法架,所以田姬等人就一致决定赖在扶苏这里不走。
毕竟六马拉的金根车中有沙发、暖炉,更重要的是车厢底下有弹簧,这就大幅度的提升了长途旅行的舒适度。
扶苏再次长叹一声,在戚蕊儿哀怨的眼神中开始肝起了奏疏。
其中一份是少府公子衍发来的,有关河东盐田已经改造完毕,询问他何时前往视察,以及新法所出食盐的销售问题。
当然了,奏疏开头和结尾一大串的颂圣之词扶苏就直接跳过了。
至于他说的新法,则是扶苏效法后世在河东盐业博物馆看到的改良版垦畦浇晒法。
河东盐为何有苦盐之称?
就是因为最早采取的是捞取法。
也就是说天日暴晒,自然结晶,然后让采盐工人到盐池边直接捞取,属于是完完全全的靠天吃饭。
毕竟河东盐池天气干热,光照充足,年降水量远远小于年蒸发量。
且位于中条山北麓,南风穿过中条山谷地,由于狭管效应风力加强,可以迅速吹散晒卤水时产生的水蒸气,使阳光能更有效地照射卤水,卤水持续蒸发,加快盐晶体析出。
但也正因为如此,最初的捞取法所得到的,是包含有硫酸镁等杂质的粗盐,味道发苦。
虽然也是盐,但却不好卖,因此很是便宜。
而且靠天吃饭,产量也低。
虞舜时期流传下来的一首《南风歌》,生动反应了当时河东盐田和人民生活关系。
所以到了东汉时期,盐池采用垦畦浇晒法。
就是人工在盐池外围,开辟一块畦地,将盐池中的卤水过水沟引入畦中,待水分蒸发,结晶成盐。
不过这样做,所得到的依然是苦盐。
而扶苏作为一名穿越者,自然选择了一步到位的改良版垦畦浇晒法。
既在原有的垦畦浇晒之上,使用淡水搭配卤水晒盐。
由于淡水温度低,卤水温度高,卤水原来的温度得到了调整,硫酸镁、硫酸钠等杂质就分解出来形成‘硝板’,结晶畦修筑在硝板上,这样生产出的盐不再发苦,而结晶的时间也大大缩短,五六日即可成盐。
从改良版诞生之后的历朝历代中,河东盐池在盐业生产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以一地之力,占据了全国八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辉煌时期更是达到过六分之一!
而在扶苏看来,河东盐池不仅仅是帝国近在咫尺的财源,而且还有着另外一个重要的意义。
人不吃盐不行,尤其是这个人力为主的年代。
干重活必然会大汗淋漓,而流汗,这会带走人身体内的盐分,所以在《管子·海王篇》中有过这样的记载:
‘十口之家,十人舐盐,百口之家,百人舐盐。凡食盐之数,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升少半,婴儿二升少半。’
也就是说,一个成年男子每月需要食盐五升半。
秦国一升大约接近后世的200毫升,齐国因为和秦国之间商贸往来,所以将本国的升、豆、区、釜、钟等计量单位,改作升、斗,与秦国单位值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