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卫签押房中,杨清与一个年轻的青衣小官大眼瞪小眼得对坐着,据焦大说,这人是在肃清大明宫时在集贤院发现的,当时诸官署佐官都跑了,只有他一个人躲在集贤院中的井里,之前来来往往几波乱兵都没有发现他。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直到焦大嫌口渴,欲打井水喝,才误打误撞发现了他。
“嗯……汝姓甚名谁?何方人士?现居何职?”
那青衣官垂头丧脑答道:“高岳,表字逸崧,渤海高氏后人。添为秘书省校书郎。”
“渤海高氏!”杨清顿时大吃一惊,不过转眼之间,他就释然了,毕竟渤海高氏在其巅峰时期家族总人口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万,面前的这个家伙只不过是个校书郎,那多半只是个旁支罢了。
这就是杨清不了解唐代科举惹得祸,就好像明朝时只有二甲前十几名往上才有机会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熬几十年资历就有机会入阁一样。彼时的进士通过吏部大挑后,虽然不是只有被认为是有价值培养的人才才会被留在长安授予校书郎一职,但是能担任这个职位的也都是有才能有背景的进士,如后来的郑絪、卫次公都是如此。
似乎是羞愤于杨清的无动于衷,高岳又爆出了一个令人咂舌的身份:“某叔祖高适乃是先帝亲封的散骑常侍、刑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实封渤海县侯,追赠礼部尚书!”
杨清眨了眨眼:“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正是叔祖的诗!”
好嘛!杨清撇撇嘴,高考必背古诗词总算没有白背!
不过很快杨清又坏笑了起来,这个小小的秘书郎似乎不大看得上自己,却对于自己的祖上很是崇敬。这也是人之常情,况且天下人都知道泾原军是叛贼,杨清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厢指挥使,而高适确是一方节度,甚至因功封侯……两人相比,这似乎是个不需要选择的选择题。
但是杨清还是不服气——高适再怎么厉害,还不是已经入了土?我杨清还年轻着呢!将来指不定也是一方节度,你拽什么拽?
所以杨清不介意搞一些私活恶心一下高岳。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果不其然,杨清只不过轻轻念出这句诗,高岳便勃然大怒道:“将军欺我提不动剑吗!”他想要站起来怒斥杨清,却被杨清一只手按住肩膀,根本起不来。
在高适没有发迹之前生活很是困苦,就连乞儿都做过天宝三年,早已名满天下,辞官而归的李白携同样心灰意冷的杜甫同游汴州,与高适不期而遇,三人一见如故,称得上知己。之后永王李麟叛乱,李白是永王的幕僚,而受命平定永王的淮南节度使正是高适,然而李白下狱后,写了一首《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暗示高适搭救,高适却不闻不问,致使李白被流放。
而杨清刚才念的那句诗,就出自《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
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这都是高适传奇一生中洗不掉的污点,杨清当着高岳的面讥讽高适,对方要是不生气才怪。
不过杨清也懒得当什么好好先生,他确实缺个读书人辅佐他管理军队,但也不是非高岳不可。
“所以某现在欲聘汝为左金吾卫第一都左厢孔目官,汝就直言,干还是不干?”
高岳面色转换,半响答道:“吾不应即死矣!愿为军中孔目!”
好嘛,果然够识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