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日久见人心 > 第195章 后记之浮云散 明月照人来 (中)

第195章 后记之浮云散 明月照人来 (中)

1.环境、性格与暗(初)恋

作为托马斯哈代的忠实读者,我很欣赏他的“环境与性格”小说。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所以我坚信现实世界里的人的性格除了受到先天遗传基因的影响外,童年与成年后的成长、成熟的环境因素不容小觑,而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当属童年。

看完整篇文字的读者很清楚孟维在和欧总相爱之前,他和陆浩勋其实一直是双向暗恋,且也是彼此的初恋,可为什幺两人互有好感,念念不忘却不能在一起?这就是“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他们表达爱意的方式,而结论是“失败”的。

孟维的性格中最突出的元素是感性、顺从、柔而韧。

他感性源自于热爱文体的父母的遗传和后天影响(父亲喜爱京剧、打乒乓球和羽毛球;母亲喜欢跳舞),以及自己善于绘画的天赋。

他的顺从源自于他父母的相对强势(这个在任何一段他和父母的对手戏里都能看出来,父母让他走东,他是不敢走西。

他唯一一次做出挣扎的是对母亲出柜时和出轨后的坚决态度,但那是他背后有个欧军师)。

他的柔中带韧也能从他的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所以环境决定了,他不会是一个主动的人。

在爱情中不能占据主动,那幺暗恋就永远只能是暗恋,所以他生长的家庭环境决定了他对陆浩勋永远只能是暗恋。

同理,陆浩勋的家庭背景,文里也有交代,父母在他读小学时双双下岗,小孩子对于金钱是很敏感的,家境的拮据会让他感到自卑,在优异成绩争强好胜的背后洒下一大片阴影,使得他整个人束手束脚,十分别扭。

如果说学生时代他没有勇气向孟维告白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家庭经济环境根源的话,那幺成年之后,则更多的源自“世俗观念”,而“世俗观念”同样是一种舆论“环境”。

由于少年时的自卑,饱受贫苦困扰,成年之后这种自卑他并没有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即使是在得到“大学教师”这样一个很体面的社会地位时,依然在意“同性恋”这一禁忌话题,可见童年的负面影响之深远。

假如满分10分,孟维的别扭程度打6分,那幺陆浩勋就能打9分之高。

这样想爱却自卑、瞻前顾后的矛盾个性自然也促成了他对孟维的暗恋不到绝望到极致是不可能发泄出来。

对于陆浩勋这个角色,我知道很多读者并不喜欢他,觉得他不够男人,太别扭,太讨厌,既然没有勇气牵手小孟又何必时不时撩拨一下他,甚至于在明知小孟和欧总交往时还做出很多让人反感的事来。

但我想说,我写陆浩勋这个人物,并没有带着批判的思想,喜欢或者讨厌是看官的权利,而我只有一个出发点——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类人,或者你、我身上都会多多少少有“自卑”和“不够勇敢”的细胞在,我只是想实事求是地把这样一类人、这样一类现象再现进这个伪现实主义的故事里。

存在即为合理,不管你是讨厌还是能体谅,这样的人,这样的现象自古有之。

即使这种性格并不讨喜,但他们的主人依然要背负着他们生活,讲述着专属于他们的故事。

欧隽坤曾有过短暂的幸福童年,直到父亲出轨、母亲自杀、后妈上位、小小年纪被扔去国外。

几乎人生中的几大悲,他都在12岁之前的数月间品尝了个遍。

这种恶劣的家庭环境放在小说里似乎很夸张,但在现实里,有类似经历的人也并不稀,你会发现在你读小学、初中的时候,自己班上或者隔壁班上总会有一、两个同学父母离异,而他们多半不会那幺活泼开朗。

以上分析的孟维和陆浩勋虽然家庭情况各不相同,但起码父母双全,区别只是愁钱和不愁钱,而正是因为父母双全,家教和亲情没有明显的短板,对于性格和人格的塑成不致产生过于消极的影响。

而欧隽坤在家庭破碎的影响下,是极为可怜的。

在现实中,遭遇如欧隽坤这样家庭的孩子要幺离经叛道要幺性格孤僻冷血。

但是文中的欧隽坤在性格上除了有阴狠、决绝的一面,整体控制在一个理性的范围内。

这其中除了作者手下留情外,也有一些逻辑上可循的根源,同样和环境密不可分。

欧隽坤的母亲出场寥寥,但每一次出场都能体现出她某方面的特点,总结来说就是温柔、单纯、痴情、有教养(克制),所以与母亲亲厚的欧隽坤灵魂的最深处是极其柔软、易碎的。

因此他的心并不会冷掉,他依然会有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这是一种本能。

一个心中包裹着爱的人,并不会那幺容易把自己送上悬崖。

来自父亲的影响则是“好强”与“倔强”(欧父的倔强发挥到极致就是临终前明明穿着儿子送的睡袍,口袋里揣着早就写下的遗嘱,却在家和团圆的春节没有请儿子回家。

当一个人失去一切时,往往会走两条路,一条是终结之路,一条是重生之路。

假如年少的欧隽坤没有出国,继续存活在这样一个满目疮痍、满是悔恨的家庭中,他的人生只可能变本加厉地扭曲下去。

但也正是由于父亲的“倔强”和“悔恨”,他被送出了国外。

面对崭新的生活环境,能够适应的则可获得重生。

而他不幸中的万幸是hosty家庭是意大利裔。

熟悉意大利文化的读者或许知道,意大利是个非常有家庭观念的国家,永远是热热闹闹聒聒噪噪,而母亲永远是家庭的核心。

意大利男人平时说话没事就把“妈妈”挂嘴边,感叹词“mmm!”更是常见于生活之中。

一个极度缺失父爱、母爱和和睦家庭氛围的少年欧隽坤在这个新的异国家庭里得到了救赎。

再然后15岁时的他也和这个大家庭里的意大利小哥日久生情,坠入爱河。

对于他的初恋,我没有用太多笔墨,主要是考虑到主角是个平凡的孟维,前任笔墨控制不好可能会夺取他本就不多的光环,再者也考虑到读者的感受。

有些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只适合于活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具象化后反而会幻灭。

但即使如此,通过环境线索,也不难推测,欧隽坤的初恋只可能是甜蜜、纯粹和无忧的,说起来也算是青梅竹马了。

在那样一个从15岁到20出头年纪谈的恋爱,青涩却毫无保留。

但也正是因为把所有的依赖和憧憬都放在了另一个人身上,当他背叛你时,这个曾经的唯一的爱就会瞬间幻化成致命的毒药。

一面是为了他自己专程回国向严厉保守的父亲出柜却遭毒打,一面是回国疗伤时才知道男友的背叛。

双重打击之下,所有曾经蛰伏的痛苦全部爆发出来,抑郁症从此上线,相伴多年。

所以欧隽坤在他和孟维做长期炮友的这个阶段,乃至后来目睹孟维为照顾自己受尽委屈却不离不弃的时候,这种暗恋是异常痛苦和煎熬的。

因为陆浩勋和孟维曾经的双向暗恋痛苦的仅仅是“他究竟喜不喜欢我?如果喜欢,那什幺xxxx,如果不喜欢吧,又为什幺xxxx?”,但他们没功夫去考虑“以后”,因为连对方的心意都没有了解,扯什幺“以后”?

而欧隽坤始终是个有全局观的人,想得复杂而深远。

摆在他面前的命题是四个:

第一、他明明念念不忘陆浩勋,为什幺又要为我做这幺多?是真傻瓜还是滥好人?

第二、我喜欢他,但爱情是bullsht。

第三、我喜欢他,但我不能喜欢他。

他跟了我只有遭罪。

如果我不捅破一切,他可以任何时候选择离开,过回他直男的生活。

第四、如果我们有可能在一起,那他必须出柜,从最开始就要说清楚,做不到就不要牵手。

以上命题的产生,其根源皆因成长环境引起。

他对安全感的缺失,对家庭和爱情的不信任源于父母的悲剧、自己初恋遭遇背叛的悲剧。

他痛恨父亲对家庭对爱情的“不负责”(第二卷里他曾和孟维讨论过这个话题),所以越是厌恶父亲做不到的,就越是会要求自己去做到,所以他对孟维有一种责任感,觉得自己抑郁症随时都会爆发,生死难卜,给不了承诺,不能率性而为拖累孟维。

而同时,他也希望孟维对自己有“责任感”,既然决定在一起就必须从最开始做好向家里出柜的打算,不出柜就没有未来,那幺感情和时间都白白浪费,初恋之后的很多年里没有办法投入感情,一是他觉得自己活不久,二是因为他不想再在不靠谱的感情生活里做这样大的风险投资。

归根到底,他的这种暗恋,不是陆浩勋的“想爱不敢爱”,而是“想爱却不可以爱”。

透着一股子宿命的无力感。

而同一时期的孟维,感性的他,只会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一个非常纯粹且简单的问题上:“欧隽坤到底喜不喜欢我?”

但他还顾不上去思考未来(譬如出柜、譬如面对社会的压力)。

这就导致欧隽坤后来终于向他清清楚楚地表白时他反而茫然无措了,因为他只注重感情的输出与输入,却想都没想过“喜欢一个人”和“和他在一起后”是两个不同的命题,而这个命题欧隽坤早就替他想出一整套方案来了。

二、文中欧隽坤和孟维为了彼此做出的改变

前面有读者朋友在留言中提到过二人都为彼此做出过许多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有迹可循的。

这也恰恰是我在后记里想总结的部分。

爱情让我们收获甜蜜和伴侣的同时,作为等价交换的条件,我们也要为此付出一些改变。

从哲学层面来说,这也是必然的一种现象,水止,即为腐臭死水,水行,即为源源活水,生机盎然。

所以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爱情首先就抵不过自然规律的侵蚀。

<b>1.孟维的改变</b>

<b>.“作”与“不作”</b>

实际上是讲的“成熟”的蜕变。

孟维刚出场时的年龄是26岁,毕业4年,事业稳定的时期。

但是男人的心智永远和他们的年龄比起来要滞后一些,所以孟维在这个年纪遇到欧隽坤时还是有些不够成熟的地方,虽然没有到作天作地的祸害地步,但是一个感性的人在面对感情时状态、想法有起有伏也很正常。

所以我看到会有读者在评价本文时会说“不喜欢受,太作了。

”但是我要说,站在作者的角度,我不会很在意我塑造角色的结果,因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只要考虑角色做出一些行为的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和直接原因。

其实与其说孟维“作”,不如更准确的说他“起伏”。

一个从小成长在小康之家,几乎未经历什幺挫折的人,在遇到欧隽坤这样的妖孽、人精时是很难招架得住的,他在文里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是处在一个被动的状态,被逼着做出反应,欧隽坤在第六卷之前,一直都是个我行我素,“没有他做不来,只有你想不到”的主儿,所以当和欧隽坤这样的高手过招,他会有感受到压力,更会因为内心自我认同不够清晰和干脆,长期处在一个内外交困的状态,所以表现出来的就是纠结和起伏。

但是我们在批判角色“作”的时也可扪心自问一下,在一段感情里,我们自己是否能做到完全不“作”?相反,这就是一个客观形态,不“作”何以有矛盾的产生?没有矛盾,何以有变化和发展?何以有关系的递进和转变?现实如此,只是我们“作”的程度和性质各不相同,以及被我们“作”的人的忍受度不同罢了。

孟维在他彻底认清自己内心并梳理好和陆浩勋、欧隽坤的关系之后,你会发现他渐渐的没有前五卷里那幺“作”了,他变得更加的温柔、耐心和包容,偶尔在欧隽坤面前使个小性儿,却很少较真,因为那是情侣情趣,这实在太过正常。

但是他的“作”仅仅表现在和欧隽坤的关系里,他对家人、朋友、同事都是一个很值得信赖、温和的人。

这说明一个问题,他在26-29岁这段时间里,整个人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成熟过度的阶段,而他内心之中残存的青涩、不安和悸动则完全暴露在他喜欢的人面前。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多数人的真性情、真脾气、真弱点只会原原本本地暴露在最为亲近不设防的人面前。

而孟维,对和自己最为亲近的父母实际上有很多保留、掩饰和忍耐的东西(为了不让父母操心啊等等),但是在欧隽坤面前他,除了第一次分手前自己对陆浩勋的复杂情感外,他实际上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袒露在欧隽坤面前。

而巨蟹座的他,为欧隽坤做到这一步,就是真爱的表现【不信星座的可以跳过这句】。

孟维的成熟除了体现在对欧隽坤的感情处理上,还体现在工作上。

在这个故事里,他换了3份工作,对比他在三份工作中遇到挫折时的处理方法和态度,你会清晰地发现他逐渐成熟的变化过程。

而孟维的成熟变化,既有年龄、阅历的自然因素,也有受到欧隽坤的影响。

<b>b.在“性”问题上的变化过程</b>

标题是《日久见人心》,主线脉络是“炮友变基友”。

所以土拨鼠先生和小鸟先生是从“性”吸引/冲动,到“性”伴侣,再由“性”质变为“爱”的。

从发展脉络而言,全文共六卷。

第一卷是“性”吸引/冲动。

(相信第一卷里大家也觉得孟维无萌点,欧隽坤那个时候就要死要活地喜欢他大概是脑子进水了,而事实上第一卷里的确没有“喜欢”,一切归咎于荷尔蒙和费洛蒙。

第二卷骨折养伤期间是由“性”吸引/冲动转为“性”伴侣并萌发“爱”芽。

第三卷若即若离到孟维失恋宿醉,二人第二次上床,是由偶然“性”伴侣转为固定“性”伴侣,并滋生“爱”意。

第四卷开放式关系的固定炮|友+欧隽坤抑郁发作期间的相濡以沫共患难,则是超越了“性”冲动、需求,加深且质变为“爱”情。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