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朝部队进入了朝鲜,东学道的起义很快就进入了尾声,而日本方面已经等不及了,他们害怕一旦起义结束,他们就没有理由在进入朝鲜了。
1894年6月7日,日本驻天津领事荒川已次持外务省电报来见李鸿章,朝鲜动乱,明显损害了日本在朝移民的利益,所以日本帝国将出兵朝鲜。
李鸿章接到对方的通知之后,立刻是大惊失色,他没有想到日本竟然有这样的野心,他以前对日本的小视看来都是错误的。
于是李鸿章对于日本的要求,断然拒绝,但是日本领事却不管李鸿章的话,直接就离开了直隶总督衙门。
接着在北京的总理衙门也接到了日本的通知,总理衙门自然不能同意这样的事情,要是让日本人去了朝鲜,那么清国最后一个属国也就没有了。于是总理衙门也断然否决了日本的提议,并且对日本无故干涉朝鲜,提出了强烈抗议。
但是日本人哪里管你不停的抗议,在6月9日,日本舰队便驶入了仁川港。
此时,泊仁川港的日本军舰为松岛、千代田、八重山,筑紫、大和、赤城六艘,而清国仅有济远、扬威、平远三舰。日本海军力量远远凌驾于清国海军之上。
而这个时候的清国上下仍然对即将到来的大战没有根本性的认识,就连李鸿章都以为这只是日本在制造冲突,想在朝鲜再分得一些利益,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备战。
而日本却是两个样子,在内阁作出出兵朝鲜的决定之后,在6月10日,日本的大岛旅团7000多人就已经登陆了朝鲜。
随着日本步步紧逼,清廷越来越察觉到日本企图发动战争的阴谋。
清廷驻朝将领请求清廷增兵备战,因为有了两次打败日军的前例,他们是积极主战的,国内舆论也是主战的,逐渐朝廷里形成了包括光绪帝、帝师户部尚书翁同龢等为首的主战派。
而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却企图和解。
其实这也不全怨李鸿章,虽然他有一些个人的私心,但是从公允的角度上来看,他现在已经了解了中日之间的差距,为了减少淮军和北洋损失的损失,他这才不同意开战。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大清国的实力派,除了他李鸿章,还有南边的刘海。
如果他在这一次大战中损失惨重的话,那么不是给刘海掌控清朝扫清了障碍吗?
除了上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就是那位老佛爷慈禧太后马上就要过60大寿了,她也不想在自己的过生日时有刀兵之灾,所以她把希望寄托在了列强干涉上。
结果这些列强根本就不做干预,甚至英国还在语言中偏袒日本。而俄罗斯等国却想从中渔利,向清国提出了过分的条件。
日本政府在了解了清国内部的形势,以及列强的态度之后,立刻就大胆起来。
他们也不在考虑清朝政府的求和想法。
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本军队突然发起对朝鲜汉城王宫的突袭,挟持了朝鲜国王高宗李熙,宣布解散亲华的朝鲜政权。扶植国王的生父兴宣大院君李罡应上台执政,培植亲日的金弘集傀儡政府。日本撮使朝鲜政府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可笑地提出借口,“委托”日军驱逐清朝驻军。
而这时候大清国仍然不愿意同日本宣战,于是只能是继续增加在朝鲜的兵力,他们想通过这种方法迫使日本不得不退出朝鲜。
可是这些老爷们想的实在是太简单了,狼怎么可能把到口的食物再吐出来。
1894年7月25日,当时清朝政府派出北洋水师的战舰“济远”、“广乙”、“操江”,并租用了英国商船“高升”号运输援兵。这些舰艇登陆朝鲜牙山,卸下4000余名官兵后,准备返航,在朝鲜丰岛海面遭到了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袭击。
北洋水师“操江”号被逼投降,“高升”号被日军舰“浪速”号截击,舰上官兵宁死不降。
作为第一游击舰队的司令,“浪速”号舰长东乡平八郎竟然下令将“高升”号击沉,舰上官兵950余人,仅有200余人生还,其余都壮烈殉难了。北洋水师虽然愤然还击,但是日本军舰在舰船体量,船速和火炮方面都占有很大优势,而且日军是有备而来,炮舰“广乙”遭受重创,船身倾斜严重,退出战斗,搁浅后纵火自焚;“济远”舰被日舰“吉野”号猛追,刚开始接战中就有伤亡,由于管带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只能边用尾炮反击,边全速向西撤退,最后退回威海。
到了此时,双方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甲午战争正式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