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杨阑姐。”
“第二部电影名字叫《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是商业片吗?”
“当然,我暂时不会拍特文艺的电影,毕竟市场需要商业片。”
许辉毫不犹豫点头。
“市场需要商业片?”
杨阑看着许辉,眼中写着疑惑。
“现在的电影环境不像十年前、二十年前,我们可以谈理想、谈艺术,我作为电影圈的新人,首先得有观众,有观众的喜欢我才能继续拍下去,所以,我的前几部作品必须以商业化的姿态进驻市场,只有赢得票房,我才能生存下去。”
“可我看你的第一部电影人文情怀也很浓厚,把目光对准了改朝换代的三名普通的锦衣卫身上。”
“那都是商业化的包装形式。”
许辉顿了一下:“就好比我这次的《那些年》,从类型片上来说,它属于青春片,讲述的是八零后的青春…”
“八零后的青春?”
“对,我们对市场做过研究,对我本人的作品感兴趣,愿意到影院观影的大部分都是八零、九零这一批观众,其实,最主流的中国的观影群体年龄很小,平均只有二十岁左右…”
“这些都是你的粉丝吗?”
杨阑笑着问了一句。
“怎么可能,我哪有那么多粉丝。不过,说真的,如果不是因为我有一批粉丝,我也不敢拍电影,做导演,有他们的支持我才敢第一部就拍动作片!”
“所以,你赚的其实是粉丝的钱?”
mmp,需要那么直白嘛?
“差不多吧,当然,如果只赚粉丝的钱还是不够的,所以,我的电影一定要让大众都能接受,首先,它的三观一定要是正确的,其次…”
“正义战胜邪恶?”
“嗯。”
许辉点了点头,又补充道:“大概从03年开始,很多电影人开始讲情怀,觉得电影必须要有情怀,我觉得…”
“你觉得不对吗?”
杨阑插嘴问道。
“谈不上对不对,不过,我始终认为经典的电影才有资格谈论情怀,我现在拍的电影最多只能算不错的电影,距离经典差了太远,没准等我三十岁或者四十岁了,再谈这些也不迟。”
“其实我对你特别好,因为你的第一部电影《绣春刀》,我也有去电影院观影,真想不到这是你二十四岁的时候拍出来的!”
杨阑盯着许辉,也不知道她在想什么,然后就听她问道:“相信不少观众都挺好的,你为什么要拍电影,什么经历让你拥有乐导演的梦想?”
“…我爸妈都是教师,双职工,从小我跟着姥姥长大,姥姥家里有一座茶山,很忙,也没什么时间照顾我,幸好,离我家不远就是一家昆曲剧院,家里就给我找了个师傅…”
“所以,你学过昆曲?”
“嗯,学了六年,我算是在昆曲的熏陶下长大的,应该是在九岁的时候,我记得当时好像是电视台采访,有个大叔扛着摄像机,大概是那个时候吧,我就对摄像产生了兴趣,慢慢的,看了很多电影,从那时候,我就立志一定要做个电影导演!”
许辉大概把今生的记忆梳理了一遍。
“那后来为什么去了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