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在病榻上,对李世民那句‘大唐的官,太难当了’,如今刘韬还记忆犹新。
大唐的官难当?还是前朝的官,没有办法适应新朝的制度?那些和自己起家的老伙计,见证了自己从无到有的辉煌,也逐渐适应他的办事风格。
偏偏这些半路来的,可能会觉得一切都很别扭,很不适应,或许因此辞官也有可能。
刘韬没打算为难这些人,只是随着时间过去越长,这个情况估计会越严重。正因为这样,他觉得,其实没必要太相信所谓的三国人才。
除非他们的适应能力很强,能适应这种从未见过的政治模式,甚至还因此更进一步。这部分人肯定有,但并不多,更多是黯然辞官。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某人,说不定最终连官都不知道怎么当,那可真算得上是讽刺了……
相对来说,在自己治下长大,然后从小接受他的理念,理解他治政风格的士人,或许才能真正跟得上他的步伐。真正经历了这些,才明白‘再穷不能穷教育’简直就是真理!
累积的文件处理完毕,新的文件增长速度,其实就没办么快,一天最多三五件。而且基本上只需要扫一眼就能解决,毕竟大乱还没有开始,并州也相对安全。
“主公,一切如你所料,袁绍谋刺董卓失败,或者说还没有正式行刺就被发现,最后不得不远遁渤海。不过董卓不仅没有追究,反而故意隐瞒这件事情,还封他为渤海太守。”大概是五天左右,荀彧拿着一份洛阳来的消息前来汇报。
“他是第一个,却并非最后会对董卓下手的。只是现阶段,你我就默默看着,看看下一个勇士,到底什么时候出现。再说,袁绍刺董,作秀的成分更大一些。”刘韬随口说道。
今天是他的大日子,新居已经修缮完毕,当然这是几天前就完成的。问题是今天蔡琰等人过来了,相隔大半年,一家人总算能聚在一起。
只是师范、图书馆和学院的搬迁,大概需要明年才能完成。云中那边改为分校,留了一些导师在那边继续教学,不过最优秀最核心的部分,都会搬过来。
云中那边,优秀的读书人并不多,除非从孩子开始做起。在云中搞了三年,也就勉强扫盲,让不少人,能认并且会写自己的名字。少数的读书人,基本已经都出仕了。
百姓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反而对练武的积极性更大。刘韬觉得和云中的位置有关,不断遭遇鲜卑南下,那边的百姓或许更清楚:当敌人杀到自己面前的时候,能就自己的不是自己的学识和口才,而是手里的武器和掌握的武艺!
这已经是心理方面的问题,这年头可没办法治疗,只能随着时间,大概十年八年,让他们在和平的环境下生活。当个人安全,已经不再受到威胁,那么他们就会考虑温饱问题。
温饱之后,便是各种繁衍,精神层面上的诉求,其中就包括对学习的诉求。
和那里相比,太原和上党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书院和图书馆在这里显然更有效果。
“就袁绍那破事,还比不上我和家人团聚重要一些。”刘韬说完,起身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