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流民可不只是修建房屋那么简单,管理人员、药品、粮食、农具等等都需要调拨到位。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粮食他们是不缺的,农具有缺口但问题不大。药品也不缺,前两年交易的时候从各国购买了大量药材,足够使用。
最缺的是基层管理人员。
这时候全民教育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唐国的百姓基本都识字,而识字群体就是最好的官吏来源。
或许他们的能力并不突出,但经过简单培训担任基层官吏还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为官的经验是可以通过实践锻炼出来的,这远比死读书参加科举再当官更加的合理。
前世国家就规定,有些岗位必须在基层服务满一定年限才能报名考试。
当然,古代的条件不适用这种规定,可眼下的东宁岛却是个例外。
主要还是小国寡民比较容易管理,又恰好赶在了这个节骨眼上。
先选拔一些比较机灵又识字的人当基层小吏,其中表现突出的直接提拔重点培养。
表现一般的也能作为苗子培养。
实在无法胜任的,也可以让他们提前认清现实另谋出路,别在这一棵树上吊死。
至于科举制度,还是等等再说吧。
国家的底蕴实在太薄了,能把四书五经背熟的都没有几个,搞科举就是笑话。
起码十年内没必要。
“但学政体系一定要搞,还要大搞特搞,要让所有人都能读书识字知道华夏文明史。”
“古卿家,虽然你现在是礼部侍郎了,但国子监还是你在负责,可不能把这件事情拉下。”
古义道:“臣谨遵大王旨意。”
文易又问道:“先贤经典的解读做的如何了?”
古义羞愧的道:“让大王失望了,虽然有您给的提示,然依然进展缓慢。”
文易无奈的道:“此事也不怪你,还是我们的底蕴太差。别说大儒,连真正合格的读书人都缺,慢慢来吧。”
“谢大王体谅。”
以前文易觉得望乡村的人学问应该很深,可真正了解过之后才知道,也就比普通读书人强一点。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流放,小一辈缺少同行交流只能闭门造车,最后就是越来越差。
整个唐国真正能拿得出手的读书人就只有一个甘宪,所以对于法家典籍的解读是进展最快的。
别的书籍解读,还停留在学习阶段。
这时郭吉廷出列道:“大王,臣在流放期间倒是认识了一些被流放的读书人,其中有一些学问颇深。如果您允许,我可以写信尝试招揽。”
文易意外的道:“哦?若真如此那再好不过了,郭中丞尽管写信,我派人去寻他们。”
郭吉廷欣喜的道:“是。”
其余人都纷纷皱眉,明显不想看到这种情况。但国家确实缺少优秀的读书人,他们也不好阻止。
他们倒不是反对从外面招揽读书人,而是不想让郭吉廷招揽。
郭吉廷在唐国就是孤家寡人,连他的直属部下都少有和他亲近的。除了甘宪不偏不倚之外,可谓是满朝皆是政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