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朝廷定都雒阳之后,三辅地区的重要性降到了京师雒阳以下。
而在前朝立足长安之时,三辅之外即为凉州,凉州也就成了朝廷抵御外族入侵的屏障。因此,自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之后,前汉朝廷对于河西的经营已经都是重中之重。
但自后汉立国起,京师之外还有三辅之地,三辅从京畿地区,变为雒阳的屏障,因此朝廷对河西的重视程度,比前汉要低上很多,地方豪强对此的不满尚在其次。
前汉时驻扎在河西的重兵逐渐抽调了其他地区,这对于威慑和管制羌人是非常不利的。
当羌乱的规模非常大的时候,由于朝廷对于凉州的不重视,对于是战是守甚至都摇摆不定,弃守凉州之议一度甚嚣尘上,比如汉安帝时,就差点放弃凉州陇右地区。
这点卢植和曹操其实也都想到过,闻言纷纷点头。
但是这并不是赵普想要表达的全部意思,因为朝廷的不重视,间接就导致对凉州地区的官员考核比较随意,凉州地区本就天高皇帝远。一旦朝廷不重视,那么官员们胡作非为,想要传到京师朝堂之上,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导致凉州到任的官员,无不横征暴敛。
赵普接着道:“因为朝廷的不重视,导致凉州地区朝纲崩坏,官员任意而为,终导致天怒人怨。还有卢使君和孟德皆在朝中任职多年,但知官员不可担任故居本地的二千石大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凉州当地的官员跟地方利益没有切身的利害关系,导致州郡的长官并无守战意或者畏恶军事或者皆不肯专心坚守,致使原本起事时人数不多,武器非常简陋,叛乱意图混乱不一的羌患愈演愈烈。”
汉时,有明文规定,本地出身的人氏不可担任当地的太守和刺史。
两汉时的官制,朝中两千石的官职有很多,三公、九卿中郎将等等皆是两千石的大官。
但是在地方,通常只有太守和刺史,而刺史还是近些年来才晋升为两千石级别,在最初,所谓的一州刺史不过是六百石的俸禄。
当然,特殊的地方,护羌校尉,或者护乌桓中郎将等等也是两千石级别。
终汉一朝,有本州人氏当任当地的两千石大吏寥寥可数,张奂、皇甫规等凉州本地人氏,担任护羌中郎将是为平叛需要的特例。
甚至崔超是为冀州人氏,担任常山郡太守,也是出于黄巾之乱初平,需要当地有名望的士人来安抚地方。
这样有利于朝廷削弱或者说是制衡掣肘地方豪强,但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因为出任凉州刺史的人选是为外郡别州人氏,这导致他们对于凉州这个河西边塞之地毫无感情,只想在这任上如何中百私囊,横征暴敛。
甚至,一些出身凉州的士人门庭,因此想要迁居关中或者关东。
后汉末年的割据势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关东豪强取代关中士族的历史过程。
而所谓的关东通常就是指函谷关以东,主要指后世的山东河南等地,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袁绍等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时,就自称关东联军。
凉州的士人们想要向内迁居跟朝廷的不重视有极大的关系,史书记载护羌中郎将张奂破羌有功,就申请由边郡敦煌渊泉迁到内地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定居,得到朝廷特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