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军院和督政院都是在政治上看是平等的,实则不然,从先天上,督政院就受庶民代表节制,而督军院则受庶民代表的支持。
且赵毅的政权是以军功为基础的,督政院的本质只不过是为了督军院服务的行政工具,虽然二者权柄相差无多,地位相似,都是一院常务,但在赵毅内部是默认督军院压过督政院一头的,同级别的官员,督军院先天上比督政院的强横得多。
这情报署,更是督军院内的强力部门,倪元璐就凭着这一场功劳,一跃而成为赵毅的核心高层之一,待遇不可谓不厚,相信这样的表率,也能让潞安府的吏臣归心了。
潞安府表示归顺后,赵毅马上组织了督军院开会,除了陈卓、曹丰二人之外,大部分的头头脑脑都到了。
督军院内,一个长达五十米的方形桌子,赵毅坐在主坐上,左右依次坐着战署署长兼常务的张计、装备署署长兼常务的董政、教导署署长兼任常务的张贺、参谋署署长兼任常务的刘雄、后勤署署长兼任常务的马旭。
民兵署、监察署和情报署的各署署长兼常务则预定了还未归来的陈卓、曹丰和倪元璐,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各署没入常务的副署长也在座上,他们都是由军功晋升上来的新民军老战士,或者是当初跟随自己一起走过来的老伙计,诸如李震、薛青之流,他们虽然才能还没有凸显,但都是经过战争考验的,忠诚可靠上面,非常放心,也有助于凝聚督军院的内部力量。
除了在座的高层外,大厅的侧面还有数百张座位,里面都是目前在永宁州集结的各团级的将领和教委,包括陆醇、杨忠虎这样的独立团团长也在其中,他们加起来一共占据了近百张座位。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赵毅见人齐了,率先开了个头道,“潞安府归我们了,今天开会就是议一议潞安府的接收和管理,还有诸如我们在山西境内要调整布防之类的事宜......。”
然后赵毅又拿出舆图在桌上,进行公开的讨论,让手下们自行发挥。
时至今日,随着体系的初步建立完全,很多事情已经不用赵毅自己亲力亲为了,在军功集团内部早已经达成了扩张的共识,每个有上进心的将领都迫不及待的表现自己,希望能尽可能的在新民军势力还没变成庞然大物之前展现出自己的价值,争取到更高的位置,否则以后随着人数变多,集团壮大,还有军校内源源不断输送的人才,再想要搏出头,那难度就大了。
诸多将领七嘴八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侧边座位上的团长、教委们,也下笔如飞的写出意见,供督军院参考。
最终,在一天的激烈争论后,督军院给出了赵毅一份相对满意的报告:
报告内指出,将十万战兵分为四部兵马。
一部兵马两万人,戌守平阳府,防备李岩的势力;一部兵马两万人,开赴潞安府,接收守城,同时派遣教导队和军务司就地整编明军,为其分配田地,抽调一万人的宪兵和三百名督政院的骨干维护治安并收集当地恶绅的情报,就地征收投靠的士子,进入教导队集训后,配合宪兵推行赵毅治下的田亩分配办法。
另外两部兵马,一部留一万精锐看管老巢和军工厂宁乡,另一部整合出五万人,连同在辽州的陈卓、刘恩的两路兵马北伐,将清军的势力彻底赶出山西,伺机收复太原、大同两地,将山西全境都吃下来。
督军院定下战略后,事情就不用赵毅操心太多了,他拉着董政留了两天,细细的聊了一下装备署的事情。
赵毅在永宁给自己修了个占地两千平,四进出的宅子,连同自己的警卫营都驻扎在这边。
现在天冷,好在山西是产煤大户,永宁州生产的蜂窝煤价美物廉,一文钱的煤够烧一天了,人人都用得起,赵毅住的地方自然不缺,客厅内点了两盆煤炉,虽然寒风凛冽,但并不觉得冷。
此时赵毅正在和董政聊关于宁乡的事情。
“老董,现在宁乡那边的军备产量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