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我盗墓被直播了 > 第一百三十二章 皇室起名

第一百三十二章 皇室起名

爱新觉罗家族逐步汉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体现在名字的汉化上。

清·康熙前朝,爱新觉罗家族的名字均用满语。

康熙时期:

为了标明直系与远支的区别,康熙帝在给诸皇子命名时一律用“胤“字,给皇孙命名一律用“弘“字(个别幼亡者除外)。这是爱新觉罗氏行辈用字之始。

不过,当时康熙帝未必想用汉字排列一个行辈顺序,因为他没有要求皇子皇孙以外的人也用这个字命名。但《玉牒》中载,康熙帝诸子名字除胤祯外都用“允“字,因此有的人以为“胤“字不对。

胤祯继帝位后,为避圣讳才将其兄弟的“胤“字改为“允“字。

乾隆帝弘历不讲忌讳,其兄弟之名都保留了“弘“字。

乾隆时期:

乾隆帝以“永“字给皇子们命名。

有一次皇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献给祖母孝圣皇太后。乾隆帝在上面题了“永绵奕载奉慈娱“几个字,意思是让老太后为儿孙繁衍和成长而高兴。此后,永、绵、奕、载四个字就作为后代命名用字了。

乾隆帝晚年将皇位让给了皇十五子永琰。为免众兄弟改名,而将永琰一人改为颙琰。此后道光帝绵宁继位,也将其名改为旻宁。

咸丰以后,皇帝也不改名了。从这以后,皇帝与其兄弟都按辈份顺序命名了。

道光时,上述六个字已不足用,故于丁亥年补了“溥毓恒启“四个字;

咸丰丁巳年又续“焘闿增祺“四字,前后共十四个字。

民国以后,爱新觉罗氏已成平民。为恐后世不辨宗亲,难明辈次,乃于1938年由宗人发起重修谱书。

这次修谱由光绪帝七弟载涛牵头,由本枝宗人金松乔、庆厚等人组成修谱委员会。书名改为《爱新觉罗宗谱》。

逊帝溥仪又增补行辈用字十二个,即:“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加上过去所定十四字共为二十六个字。

从此,爱新觉罗氏按行辈用字命名的人才多起来。

总的来说,故爱新觉罗氏字辈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卧槽?666”

众人大感新奇。

“为什么那么多生僻字呢?”

水友好奇。

“起名字的人脑子被门挤了?”

曹七七笑了笑:

“其实是为了避讳。”

旧时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即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避免利用名字进行人身攻击,而冒犯君主或尊亲超然的地位。

《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第一、国讳。

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称君讳、公讳。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皇帝即位后不少主动改为生僻字,是为一种为减少麻烦的方式。

清代入关代明的第一朝皇帝世祖名福临,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曾下诏布恩,特许臣民可不避讳福字,诏曰:“不可为朕一人,致使天下之人无福。”

第二、家讳。

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现。又称私讳。

如淮南王刘安父名长,他主持编写的《淮南子·齐俗训》中引《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时,改为“高下相倾,短修相形”。

最令人惋惜的怕要算唐朝号称“诗鬼”的李贺了。

就因为他父亲名叫晋肃,“进”与“晋”音同而犯家讳,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纵然他才华横溢,也终无用武之地,终生不得志,27岁便郁郁寡欢而死。韩愈因此愤而作《讳辩》,质问道:“父亲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如果父亲叫仁,儿子岂不是不能作人了吗。”但他的这篇文章,却遭到了士大夫们的攻击诋毁。

此外,奴仆也要避开所有主子的讳。

北齐的熊安,一次去见和士开、徐之才。徐父名熊,和父名安,他因为自己的名字和他们犯讲讳,于是将自己的姓,名的第一个字都改了,自称为觫觫生。为了讨好主子,也不怕自己触霉头了。

《红楼梦》中这样例子很多。林之孝的女儿原名红玉,因为犯了宝玉的讳,只好改为小红,薛蟠的老婆叫夏金桂,更是厉害。她在家时,不许人口中带出“金桂”两字来,凡人有不留心,误道一字者,他便定要苦打重罚才罢。一日她与香菱说话,香菱不小心忘了忌讳,金桂的丫环便说:“你可要死。你怎么叫起姑娘的名字来。”

奇葩的是:家讳在古代受法律保护的。

《唐律》中规定:凡是官职名称或府号犯了父祖的讳,不得“冒荣居之”,例如父祖中有叫安的,不得在长安县任职;父祖名中有“常”的,不得任太常寺中的官职。如果本人不提出更改而接受了官职,一经查出后削去官职,并判一年的刑罚。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