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邸区由亲卫军把守,层层防护的最中心,是一座足有九层高的天守阁。
天守阁内,年迈的当代太阁公手里正拿着宗盛递上来的密信读着。
这封信函,实则早在宗盛出发前,就交由心腹连夜赶路,送至了京都。
其内里,主要记载了关于下卫家监守自盗的信息,以及隐晦的提及了晴明的功劳,并自请充当讨伐下卫家的先锋。
这信其实早在五六日前就抵达了京都,按理说早就该递到太阁手中了。
但奈何,宗盛并不是公卿,没有直达天听的门路。
所以,在底层数次倒手,一路向上传递的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都已经差不多等于路上的时间了。
结果就是,到了太阁手中之时,也就比他们的脚程快了几天而已。
不得不说,这是个很无奈的事情。
因为就在几天之前,发现事态疑似暴露的下卫家,就已经在事实上举起了反旗。
他们尽起全族武士,再加上这么多年托庇于他们羽翼下的诸多小武家,拢共万多把人,驱逐了太政府派往备中国的一众官员,占领了备中国厅。
而此前一直与他们合作的几个当地商会,也提供了粮饷方面的支援。
这下,军力和财力一结合,当地的公卿们骤然间发现,自己居然没有实力抵抗。
他们知得寄希望于本地的大武家,指望他们进行抵抗。
但备中国的大武家,面对来势汹汹的下卫家军势,虽没有投奔但也没有任何主动应战的意思。
他们各自只是谨守着自家的守护地,或是乡间的坞堡、或是哪处庄园。
耐心的观察着风向的变化,国中公卿此时显现出的无力感,让他们的心思都有些活络了起来。
不过,太政府数百年的统治早已深入人心,让他们一时间不敢动作,只想着看看接下来的形势发展再做打算。
而下卫家,也心照不宣的并未做出敌对的姿态,只是一门心思笼络下层武士,以及没有职衔的小武家,扩充着自己麾下的军力。
大半个月过去后,在雄厚的财力支撑下,居然硬生生整出了数万军势。
至此,备中国的局势已经相当糜烂……
而宗盛的密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送到了太阁手中。
面对这个晚来的消息,太阁相当气愤,但这无名之火又不知道该向谁发,这又能怪谁?
怪宗盛吧,人密函上有明确的发信时间,但就是送不到自己手上,难道这是宗盛的错?
怪经手的那些人吧,但宗盛认识的,又能是些什么人?
撑死就是些低位公卿而已,面对牢牢把握着事权的台阁诸公,他们又能如何。
总之,这信能送到自己手中已经很不错了。
而要去怪那些阻塞言路的大公卿的话,太阁本人又有什么立场?他并不是一个国王,太政氏也并非王族,他们只是既得利益者的代表而已。
也就是说,他们实则是最大的那个公卿家族……
想到这里,他摇摇头提笔在面前一张丝帛上写下一行字,
‘井上清家父慧子勇一门双杰,招二人入阁觐见。‘
他将这份注定会引起纷纷议论的公函,递给一旁的侍者,
“发给中务省,让他们加速处理。另外,让议政台的诸位快些拿出个章程,备中国的事情不能在糜烂下去了。”
“喏!”侍者躬身退将出去。
“来人。”
屋中,除太阁以外看似再无一人,但他依旧只是用不大的声音吩咐道。
也不知是说给谁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