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看着连绵数十里、稍显沉寂的船厂,眼神幽幽。
他有这个想法,但作为官办漕船厂,只对“计划经济”内的订单负责,他还得想些办法,看能不能搞些海船。
当然,也是为了未雨绸缪。
早在去年东,他被擢升为河南巡抚,他就上了奏折,要恢复河南水师,解决河防。河南虽叫河南,但却地跨黄河南北,数百里的海防,那几十艘破破烂烂的小船,几乎灭亡的巡检司水兵,无济于事,他也看不上眼。
当然,他的理由也是特别高大上,那就是更快,更有效地打击流寇和沿岸各路土匪,维护江面上的治安,以及捉拿走私盐铁和水上的盗匪。
河南卫早已名存实亡,王泰正在兴头上,崇祯也不忍扫他的兴,反正只是巡检司的平常战船,河南自己掏银子,朝廷只是顺水人情。而且,这个时候,崇祯的注意力都在关外,对于王泰的奏折,只要不过分,也不会拒绝。
至于想购买海船,还在于贸易的考虑,通海裕国,一直是王泰的梦想。
明朝的海外贸易很是多变,归结起来:初期禁止、中期放宽、后期官方支持。
国外需要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等,当然,还有玻璃、香皂等物,大明也需要海外的铜、大米、药材,甚至白银等等。
站在偌大的造船厂中,自身都觉得非常渺小。叮叮当当的声音传来,数十上百个工匠稀稀拉拉,折射出船厂的不景气,仿佛和大明朝的国运一样。
看到王泰这些人进来,许多工匠都是好奇地看着这些客人,尤其是其中还有洋鬼子。
站在已经完工的转船前,王泰不由得有些入迷,也有些恍惚。
明朝的战船,如此精美,就如工艺品一把般。
“王大人,这是苍山船:属于小型战船。吃水 5 尺,全船 37 人,水手 4 人,战兵 33 人,可装千斤佛郎机 炮 2 门,火箭 100 支,药弩 4 张。”
这是海沧船:中型战船,乘员 53 人,其中水手 9 人,战兵 44
(本章未完,请翻页)
人,可装备千斤佛郎机 4 门,火箭 200,药弩 6 张。”
介绍的官员显然没有想到王泰如此年轻,也没有想到他会亲自到船厂来,介绍的也很是仔细。
“大人,这两种中小船只已经够在黄河和运河上行驶。你再订一些舢板,能承五六个人即可。毕竟,黄河岔港太多,舢板要方便灵巧的多。”
官员介绍的仔细,王泰也听的津津有味。
“大哥,贵姓啊?”
“大人,下官姓南名子才,也是陕西人,幼年曾追随堂祖南居益与荷兰人战于福建沿海!”
官员虽然年近四旬,但依然是兴致勃勃,有些冲动。
南居益?
王泰不由得一愣,眼光转向了杨震。
杨震一番解释,王泰才恍然大悟。
南居益,陕西渭南人,万历年间进士,由刑部主事累升至按察使,左右布政使。天启辛酉三年,擢为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荷兰海盗骚扰漳、泉,南居益击退之,并筑城镇海港,平息海患,擢升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后宦官魏忠贤当道,排挤居益,削职以归。
福建人民念其大德,在澎糊及平远台为之建立生祠。
王泰并不知道的是,历史上,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打下渭南,向南氏勒索 160 万石军饷。南居益兄长南企仲已经八十三岁,被李自成杀死。李自成想诱降南居益及南企仲的儿子、礼部主事南居业,二人不肯投降,被施以炮烙之刑。二人始终不屈,绝食七天而死。
算起来,王泰还是南氏一门的恩人。
“不好意思,我这两天头有点懵。”
王泰脸上一红,“sorry”差点脱口而出。
“那么,令堂祖安在否? 大哥你贵庚,官居何职?”
“谢大人挂念!堂祖七十有五,身子骨不错。在下三十有八,淮安府通知南子才,兼管东河厅。”
南子才毕恭毕敬。官大一级压死人,自己连知府都不是,对方已经是一省父母官。
王泰恍然大悟,脱口而出。
“南兄,这么说,你是特意为我而来的!”
他们只是来取战船,对方船厂的厂督却在等着他,还是因为他这个河南巡抚的身份。
“大人在陕西和河南做出天大的善事,又在济南城大破东虏,作为陕西子弟,大人莅临到船厂,小人怎敢安居?”
一句“陕西子弟”,让二人都是莞尔一笑,关系也立刻融洽起来。
“令堂祖乃国之栋梁,民族英雄,兄弟我孤陋寡闻,还望见谅!”
王泰抱拳,连连道歉。
到时候编练海军,这南居益倒是可以招募一下,虽然已经70多岁,但老当益壮,做个顾问也好。
“大人一人之力,安抚百姓,大破张献忠和李闯,堂祖对大人也是赞誉有加。”
南子才也是客气,眼里都是惊异。
王泰年纪轻轻,能做到一省巡抚,靠的却是真真实实立下的功劳,由不得不让人惊诧。
“南兄,我看你这厂里面木料堆积如山,还有些打造好的战船,看来,造船厂不太景气啊!”
这一路看过来,王泰瞧的仔细,那几艘打造好的巨大战船,可都蒙上了层灰尘。
“朝廷没有银子,船厂无船可造,自然是冷冷清清了。”
南子才摇摇头,开始介绍起下一种战船。
王泰心头明白,朝廷战事连连,财政吃紧,当然是能省则省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