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鞠仁带领四百五十人出来时,他们的排列是:
一百五十重步兵在前面,最前面的是五十名陌刀兵;一百五十名强弩兵继之,不过在其两侧的强弩兵并没有拿着强弩,而是握着双手长刀;最后面的是一百五十名轻步兵,都拿着普通长枪。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高鞠仁的武器还是老三样——一长一短两把大铁椎,长的那把约莫一米,重二十斤,短的那把约莫两尺,重十五斤,原本他身上还带着特制的流星锤,不过那是骑战的专用武器,这次他以步军统领的身份出来,自然就不会携带了。
所谓大铁椎,其首部是一个破甲锥,破甲锥连接着一个实心圆球,圆球上布满了尖刺,这样的武器可刺可砸,寻常人拿起一个来挥舞都十分费力,不过高鞠仁双锤在手似乎也并不费力。
他穿着一身重步兵专用的加厚棉甲,这样的棉甲重达二十斤,而寻常的棉甲只有十五斤,还是戴着宽檐铁盔,里面衬着羊皮帽子。
碎叶军虽然坚持不对不同等级的士兵军服进行分类,不过到了眼下,终究还是发现了不足之处。
原本孙秀荣认为,能够独立结阵作战的最少也是一个队正(一百人的头目),而从队正开始便有旗帜了,队正的旗帜是由他自己背在身后的,如果队正阵亡,则由队副接替。
而从校尉(五百人的头目)开始则有专门打着旗帜的护卫,同时还有吹鼓手、传令兵等,一共有十人,若护旗手阵亡,则由其他护卫接替。
从都尉开始,他的护卫则扩大到一百人,这些人在战斗时担任着都尉的护卫、掌旗手、吹鼓手、传令兵、参谋等,闲暇时则是虞侯军,外出侦查,内里巡逻、考功、考绩、约束纪律、对违反纪律的士兵实施惩罚等。
当然了,到了都尉这个可以独立承担战役级别重任的军官,一百人的亲卫或虞侯军寻常分成了两拨,一拨外出探查,一拨掌管内务,两拨人马轮流替换。
在这样的锻炼下,虞侯军出人才的几率就大大高于普通士兵了,这样的人退伍或者直接调入文官队伍也能驾轻就熟。
自从回到西域后,孙秀荣接受了兵部的意见,对于服饰依旧没有做出区分,不过对头盔做了一些调整。
对于队正以上军官,宽檐铁盔顶部设有“顶针”(避雷针),还缠有红缨,级别不同,顶针的长度不同,红缨的厚度也不同,从都尉以上就是一样的了,高鞠仁宽檐铁盔顶针的长度约莫一尺,红缨缠绕了一整圈。
这样的好处是身边的士兵能够很快发现军官的所在。
对于像高鞠仁、喻文景这种习惯于自己冲锋陷阵的,碎叶军的操典也有规定,那就是位居大阵第二位次的军官作为主官的接替者,他的护卫同时也担任吹鼓手、掌旗手的责任,在高鞠仁这个临时拼凑起来的小营里,自然是第二位次的强弩兵首领来操心这些事了。
别看只有四百五十人,但这样的小阵由于两头都是拿着长武器的步军,中间是强弩兵,自然是进可攻退可守,如果高鞠仁遇到的是罗马军团抑或科萨人的步军,就算他再是狂妄也不会这么干,但既然遇到的是“蛮族”,他很有信心这么干。
前不久在与瓦良格人的战斗中他就检验过这样的阵势。
瓦良格人不仅人人有铁质兵器,还有了基本的层次和配合,打头的也十分凶悍,人数也不少,在基辅堡附近的战事中,瓦良格人一次就出动了大约万人,但最终还是铩羽而归。
不过那一次是碎叶军骑兵主导的战事,这一次,高鞠仁想让步军也历练历练。
他对上的是南面的敌人,夜幕中,前面是黑压压的一大片,大部分披头散发,少部分穿着连帽长袍,最前面的个个身形高大,黄胡子在寒风中飘散着。
他们似乎吃定了碎叶军,一个个满不在乎地喊着众人听不懂的口号。
这些人人手一柄大斧,一种奇特的大斧,长约一米,力气大者则是通体由精铁铸成,普通人则是套着木柄,大斧的一端刃部弯曲,带着弧形,可砍可拉,另一端则是铁镐状,作用估计类似于破甲锥。
不少人腰里还别着两把短斧,那是用来当成标枪使用的,除了大斧,他们也有长矛和大剑,大剑比罗马人的长一些、厚一些、宽一些,显然是双手握持的。
这样的武器,高鞠仁从瓦良格人(就是维京人)那里见识过,在瓦良格人那里,拿着通体由精铁铸成大斧的壮汉约莫两三百人,这两三百人几乎都是他们的贵族,又是族里排名前茅的勇士,遇到敌人时先扔过来一阵短斧,然后双手举着大斧杀过来。
此时的维京人身形已经十分高壮了,这个世界上士兵营养最好的肯定是碎叶军的,但他们的身高多半都在一米六十左右,少数人,比如特别挑选的陌刀兵身形高大一些,但此时的维京人平均身高已经在一米七左右了,故此,在里面拣拔一些超过一米八十的自然很容易。
之前在与瓦良格人战斗时,骑兵先射一阵抛箭,然后重骑兵杀入,重骑兵手里还有短弩,再厉害的瓦良格人也抵挡不住,眼下遇到的则是德国人的祖先条顿人,碎叶军用步军能够再次奏效吗?
“呜......”
小营的号声响起了,所有的强弩都举了起来。
“咻......”
一阵重箭射过之后,高鞠仁带头跑了起来!
此时,他们距离前面的条顿人还有大约一百米!
而箭枝显然也给正在对他们冷嘲热讽的条顿人造成了不少伤亡,这激怒了他们,他们也从四面围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