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有更好的法子,能够不动兵戈买到铁力木的话就好了。
有了!
柳安忽然想起,富通商行的生意做的很广,肥皂这些东西在安南国十分畅销,可以说是抢手货,富通商行借此在安南国打下了不少的根基,也有不少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如果能让他们帮忙的话,也许能买到铁力木。
朝廷出面的风险太大,柳安也没把握对方会不会坐地起价,所以还是让富通商行先去进行试探比较好。
找到了大老爷杨钧,将自己的想法跟他一说,杨钧立刻答应了下来,这对他来说十分简单,富通商行的货物不光是在大明,在其他的小国也很抢手,就连洋人都会购买,生意做的大,就不缺门路。
只要解决了龙骨的问题,宝船制造方面就没什么大困难了,朝廷虽然征调了不少民夫,但再也不会跟以前一样拖欠工钱,每个月一结完全不是问题,毕竟现在国库不缺银子。
这让柳安更加意识到银子的重要性,建宝船厂差不多要一年时间,动用三万民夫,一人一个月工钱给三钱银子,三万人每月就是一万两,光是工钱一年就要十万两银子,再加上比工钱更加昂贵的材料、日常消耗等费用,每年少说三十万两银子出去了。
要知道这才只是天津卫一所宝船厂的消耗,大明的疆域何其之大,每年要花费的银子不知何几,怪不得户部天天哭穷,就这么个花法,有再多的银子也顶不住。
幸好现在国库勉强称得上富裕,短时间内不必担心银子的问题,商税已经能够顺利实施,再等着土豆红薯种植的更广泛一些,粮食的问题也解决了,农、商的税也就能供应起大明现在的花销了。
归根结底,朝廷以前那么穷,还是跟打仗脱不了关系,这打一次仗,动辄几十万两银子,什么样的家底也经不住这么造啊!
柳安不想去算朝廷这些年在军政上花了多少银子,因为自从万历末年开始,朝廷打的仗就没停过,甚至可以说大明是被硬生生拖垮了的。
开海,柳安为的最主要目的不是银子,也不是为了抢占更多的地盘,更不是为了从洋人手中分一杯羹,因为从发展结果来看,最有钱的永远是中国。
就算不开海,朝廷的税收一样可以维稳,一样可以保证大明的存续,柳安开海的最主要原因是不想让洋人发展的这么顺利。
光论自己,大明止步不前也足够了,但从洋人的视角来看,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拉进与大明的差距,柳安觉得这样不行,不能让他们如此肆无忌惮,所以主张开海。
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我好可以,你好不行。
只要大明走在其他所有国家的前面不就可以了吗?多么简单的问题。
或者说,让其他所有人都不能追上自己。
督造出了宝船后,柳安已经有了大体的规划,先把东番岛抢回来,然后以东番岛为海港口,分别向西、东两个方向出发,拜仁给的不仅仅是船,还有他们这么多年航海攒下来的海图,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