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风起三晋 > 第230章 红薯

第230章 红薯

杨淩道:“也不瞒潘帮主,胡汉三确是带着大通寺武院一些兄弟受形势所迫,落脚在清风寨。这次是到新襄看我,临时跟了来。不过我只一心想多种出一些粮食,多活一些百姓性命。所以才甘心情愿做个农户。”

徐光启伸出大拇指,衷心敬佩道:“穷而不坠其志,真君子也。”

徐光启本身就喜种田,一直觉得仓廪实而后知礼节。天下如果人人都能吃饱,谁会铤而走险?杨淩有盖世武功,偏偏有种田志向,正合自己心意。

至于说什么清风寨不清风寨,他这两天算大彻大悟了。官府黑帮蛇鼠一窝,受苦的都是百姓。估计什么清风寨不过是和漕帮一样,一帮苦哈哈,逼急了占个山头而已。

潘钱面含微笑,暗道君子可欺之以方。那个胡汉三,杨淩都承认是清风寨的了,还处处听杨淩的,杨淩身份昭然若揭。可徐光启还懵然不知,可真是书呆子了。

他哪知道徐光启遭逢大变,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忽然间就大彻大悟,理解了强权就是真理的道理。打行不过是江湖宵小,江允这样执法者都退避三舍。自己这个七品官还得受他们欺凌,没人替自己做主。换做平民百姓,还有活路吗?

他本以为漕帮和打行都是江湖魁首,潘钱可以居中斡旋一二,哪曾想还是要比谁拳头硬。亏得杨淩适逢其会,才解了危难。

杨淩有江湖背景,他已经不反感了。没点儿后台靠山,这个年头种地怕也不得安生。

杨淩诚挚对徐光启道:“小侄早听说过徐大人农科学识天下无双,一心求教,才先到京师,又追到天津。”

徐光启很是诧异:“我种地几乎成了官场笑柄,怎么会有什么好名声?你从哪里听来?”

杨淩道:“大人做过《甘薯疏》吧?甘薯好像又有人叫地瓜的,很是高产。我偶尔得闻,觉得能推广这种作物,天下还哪有饥民?”

徐光启叹口气,摇头道:“看来是哪个友人说出去的。这《甘薯疏》成书数年都没付印,难得你有这份眼光,能识得此物好处。”

杨淩道:“此物既然有如此好处,大人又如此倡导,为什么不见几人种植?”

徐光启道:“读书人不种地,种地人不读书。我书就算发行一千一万册,也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读书人看了,又有什么用?”

冬青这时插口道:“徐伯伯,我就不明白了,你们把那个甘薯什么的说得那么好,百姓也识得好歹,为什么不种?”

徐光启叹口气道:“诶,咱们章朝重农轻商,百姓如果种了甘薯,这物不耐存储,天天吃又伤胃口。一时吃不了卖给谁去?官府收税要的是银子,土地出产卖不出银子,谁去种这个?杨淩,难不成你想要种甘薯?”

杨淩道:“小侄得到河边两千亩薄地,是当年军屯留下的。只因沙性太大,军屯回不了本,地方上也无人租种。机缘巧合下,小侄得到一种叫做土豆的作物,就想种这种作物。”

徐光启分析道:“砂性土壤种土豆也可。咱们大章朝最近从洋人处传进了多种作物,以甘薯、土豆、玉米为好。土豆和玉米需要地力,肥料还要跟上,不然不算高产。只有这甘薯养地,才是沙土地一等一好选择。只是我没见过你这片地,因地制宜这句话可不是说说就行的,真得实际看看。”

杨淩说出了自己的苦恼:“如果只是两千亩地我还不敢烦请先生。其实沿河岸数里长都是这样没开垦的荒地,一万亩两万亩也有,我正着人垦荒。只是大人您说种甘薯,种子就不好找。就算找到了种子,这个作物种植也需要技术,这就难了。”

徐光启笑道:“巧了,我今年八百亩旱田都种的是甘薯,你就是真有一万多亩地,也尽够种得。只是万亩地片量大了,产出的甘薯吃不了卖不出怎么处理?我去年种得少,地窖还装得下,今年种多了,正愁留作种子以外的甘薯怎么卖掉呢。”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