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成一种约定俗成,在自身的强烈意愿与公共平台、品牌商刺激助推之下,数据劳动在边界泛化之中生生不息,充满生产力。
追星看似给予粉丝无尽的权利选择追还是不追?
实际上对于一只脚已经迈入饭圈的这部分人来说,追星随即演变成主体难以拒绝与分辨的行动。他们选择用何种方式、何种程度参与追星的权利,早已被社媒中网络陌生人的“社会建构”出的权力所削弱甚至剥夺。
平台资本通过建构出一套完整且诱人的游戏规则,刺激粉丝的养成与竞争心理,推动他们组队参与冲榜与刷流量,在与现实完全区隔开的赛博空间不停追逐着非物质性的元素。
空瓶、洗广场、巡逻广场、卡黑,靠数据淹没网友真实的声音,连吐槽都只能用缩写……
使得本用于创造快乐的动力从目的沦为工具,从主要结果沦为附属品,主体的价值隐匿在这种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是否真正有效的游戏规则之内。
流水线式作业是粉丝数据劳动的突出特征:创造的内容质量优劣并非第一要义,能够不断产出带有特定关键词,从而被大数据识别、计算的有效海量数据才是关键。
最典型例子是控评,控评的话术统一,大家异体同心,唇枪舌战。站在死忠粉的角度,多以“啊啊啊啊啊啊”开头营造激动氛围,并灵活运用如“唱跳俱佳”“极致温柔”“霸气不羁”等形容词的叠加强化溢美之意。
粉丝们通过这种方式营造繁荣,打出规模化,固然是偶像正面形象的有力证明,但批量生产赞美,批量反对批评,对饭圈中观点表达趋向两极化的隐患也不言而喻。
另一个较为负面的影响则是对于局外人而言,例如在游戏圈中就有网友表示,一个新出的游戏下面都是控评,久而久之,愿意有理有据地分析某款游戏不够好的帖子,就更少了,谁愿意费这劲呢,吹爆就完事了。
过去忠实粉丝指的是将偶像的作品如数家珍、将歌词倒背如流的人。而在如今的粉丝群体中,个体更多是靠数据和金钱贡献度实现等级跃迁。
从打歌冲销量、生日集资买礼物到选秀筹资送出道,饭圈中无形的氪金需求让许多粉丝无法只用爱发电,认证同类也不仅仅靠对偶像的共同喜爱。
与其他群体相比,饭圈更加外向而积极,群体成员们不只追求兴趣交流这种零散的同好关系,而是形成明确的凝结核与组织结构,不断争取在公共舆论中占据更多的话语权,让自己的偶像更出圈。
这也与娱乐圈的诉求不谋而合:粉丝们频频将偶像推上社交媒体中心化的渠道位置,例如热搜,就是将大众的注意力转化成数据流量的过程。
如果说如今打造流量明星的核心要素是获得可变现的公共数据影响力,那么,饭圈无疑是推动明星走上流量神坛的有力抓手。
互联网时代,粉丝在社交媒体中无偿提供文化和技术劳动,这种数据劳动式的追星是我们讨论的核心,那么当饭圈逻辑扩散到不同行业,这种新型粉丝劳动又呈现哪些新特征?
如果爱,就请投票、打榜、控评。
这种逻辑成为大多数粉丝的必修任务。就如同数据女工这样的自嘲一般,谁还不是个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