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旭不由感叹,现如今送喜欢的人出道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最热门的娱乐之一?
又是一年选秀季。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和很多看选秀的年轻人一样,自己喜欢的选手镜头多一点,人设好一点,造型漂亮一点,能接到商业合作。
跟朋友闲聊最喜欢的选手是谁,为喜欢的选手奔走相告、投票拉票、留言支援已经是许多选秀观众的常规流程。即便你不追星,也很容易发现,现在观众的话语权变得越来越大,存在感越来越强。
不只是狂热的秀粉,如今的年轻人追星,已经逐渐有从个人追星到组织化追星。
从单向度地观看,变成反向影响、控评、决定谁是明星、存活多长时间。
从单纯消费者,变成决定偶像价值、商品定价,创造商品、成为商品的复杂角色。
简直能发展成一门《当代追星学》?
当代青年看剧看选秀有一大特点,看剧看综艺,不只是看,也要有更多二次创造,更多参与感。
这种参与感来自发弹幕式的跟其他观众的连接讨论,饭圈黑话就是一套能够让观众有强烈参与感的独特语言,观众不只是被动看,还要主动认亲,用我老婆、全程姨母笑、妈妈爱你、我儿媳妇来表达对偶像的喜爱。
这些饭圈用词一方面的确是在向喜欢的偶像表达情感,另一方面也是在向同好的同伴传达我们是一个阵营的。
因为带有极强的站队和情绪特点,所以饭圈用语强势地渗透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于是能看到粉丝支持的偶像出道,就像球迷支持的球队夺冠一样的狂欢。
超八成粉丝买过明星代言产品,七成买过周边。清楚或懵懂地,投入选秀节目的观众大多接受了这样一串逻辑,即情感=金钱=劳动=数据=流量=号召力。
年轻人以这种方式向品牌、经纪公司证明偶像的商业价值,来争取最好最多的资源。
观众对偶像最直接的爱的体现,就是替偶像创造商业收入。从追星到哥哥只有我们了,年轻人很容易受到被需要的感召,自觉自发与经济公司分摊培养责任。
从养成式的偶像身上,获得情感寄托、游戏般升级成长的体验以及粉丝共同体的归属感。即使不花大价钱,这样的氛围下,他们也非常有可能在精神上支持选手,投一投免费票,转评赞。
如果追星时间够久,大概会经历这样一个心理转变:过去花钱买专辑买海报是为了哄自己开心,现在花钱多少是帮助自家偶像争取更多资源。
爱豆的代言牛逼=爱豆牛逼=我牛逼!
偶像工业正在前所未有地和商业价值挂钩,品牌方透过数字了解艺人匹配度、潜在风险、粉丝质量、获客成本,再确定合作对象。
现在,粉丝花了多少钱成为终极衡量标准,过去 200 万的合作费用,现在变成“先给 100 万,后面 100 万看粉丝的购买量”。